古典音乐爱好者。一个微不足道的西音圈搬运工和…业余英译中译者,一个主考据的学术二道贩子。我非常喜欢苏联的古典音乐家,尤其是普罗科菲耶夫——但我不是精苏。
以上。其余详见我置顶。

自设专辑封面:Alfred Schnittke: Symphony No.9

本人为画画图一乐的萌新,这个骨头实在是不忍细看,目前也就这样了。

从上到下的俄文依次是:阿尔弗雷德·施尼特凯、交响曲、根纳迪·罗日杰斯特文斯基

简要说一下背景故事:

截止1994年6月,施尼特凯已中风三次,右侧偏瘫,且不再能走路和说话。1994-1998年,他缓慢地用非惯用手左手作曲,基本上完成了《第九交响曲》,只是笔迹实在是凌乱不堪。指挥家罗日杰斯特文斯基是施尼特凯多年的好友和合作伙伴,根据施尼特凯的妻子伊莉娜的描述,施尼特凯“100%信任他”。这位指挥家主动提出帮忙进行整理和修改工作并将此曲公开演出,但不知为何,他的整理实在是一言难尽。

罗日杰斯特文斯基做了包括但不限于修改速度标记、增加了不少原谱根本没有的东西(比如即兴段落)等事,不过最令人困惑的当属对整体风格的把控。施尼特凯1985年后的风格有了明显变化,指挥过他的《第八交响曲》(1994年创作)的罗日杰斯特文斯基不可能不知道这一点,然而这位老朋友还是将原谱几乎推翻,把《第九交响曲》改成了和1972年的《第一交响曲》相似的东西,说是把施尼特凯变成了一种商品迎合听众的刻板印象也不为过。

1998年这个版本公开演出的那场音乐会,作曲家因为身体太过虚弱并没有到场,但之后他听到了这场演出的磁带录音,随后精神崩溃,心如死灰,将乐谱和录音机扔在地上开始哭泣。几天后罗日杰斯特文斯基希望他能再听一下以便自己修改,但还没等他能回信,他就又一次中风,再也没有醒来。施尼特凯的人生就这么在绝望和痛苦中结束了。

参考资料:

1. 图2-3,《Film Portrait of the russian-german Composer Alfred Schnittke》的第45分钟,罗日杰斯特文斯基展示施尼特凯写给他的这张卡片。(这部纪录片在B站能搜到,我传了)。顺便“延长记号、休止符、fff”也被刻在了施尼特凯的墓石上,不过这个版本就没有终止线。

2.自己拿用手摆了一下姿势参考了一下,顺便骨头是草草根据网上找到的骨骼图画的。

3. 有关这部作品的详细背景故事和相关分析,可阅读以下内容:

Russian Composers at Home and Abroad: How They Left, Stayed, Returned, p146-168, Elena Dubinets。

4. 两个版本的《第九交响曲》,网易云可以找到Raskatov版,罗日杰斯特文斯基版我传在B站了:BV1LG4y1f7mi。(顺便这是一首死亡气息很重的作品...)

5. 图四为施尼特凯的原始手稿中的一页。

设计思路:

起因是有一天吊着手拿着笔感觉像“9”,于是就开始搞了!剩下的感觉没必要说太多,毕竟根据这个背景故事已经很明显了:这是他用左手为自己的人生写下的休止符。总之我特地“抄”了他写给罗日杰的那张卡片,保留了终止线和出头的谱线,而不是单纯地“抄”了他的墓石,也是想表示一下这部作品和罗日杰斯特文斯基的关系。

评论
热度(12)
© Прокофев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