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乐爱好者。一个微不足道的西音圈搬运工和…业余英译中译者,一个主考据的学术二道贩子。我非常喜欢苏联的古典音乐家,尤其是普罗科菲耶夫——但我不是精苏。
以上。其余详见我置顶。

At first the attempt to remember, and then remembrance itself.


马勒写过一部A小调钢琴四重奏(图六),只有一个完成的乐章,第二乐章只有24个小节的草稿。1988年,施尼特凯根据这个碎片也写过一部钢琴四重奏(图四为曲目信息【1】,图七为曲目音乐卡片),最近扒拉这首曲子时读到了一篇论文【2】,文章属于是我暂时看不懂的,但我在文章附录发现了马勒的这个手稿碎片,遂决定贴出来。顺便也贴一点文章内容(图五),如果你喜欢施尼特凯,那么或许图中他的叙述值得看一眼。

我在图三中标注了一段主题,如果你听施尼特凯的那部钢琴四重奏的话,很容易就能分辨出来。这段主题也被施尼特凯用在了自己的《第五交响曲(第四大协奏曲)》的第二乐章。图五的文献提到了,马勒是他最喜欢的作曲家之一,联想一下他说自己学习了马勒、艾夫斯(Charles Ives)、老肖等人将外部音乐世界写进自己音乐的能力,再看一下他作品中cue一下马勒的行为,不禁想说原来你是个诡计多端的马勒爱好者…

现在既然提到了施尼特凯的这部作品,就多说两句。单论的话没什么问题,但是把它作为马勒的《钢琴四重奏》的第二乐章来和原作一起演(如BV1Ap411f78v,在B站输入此号码即可),我认为是不甚合适的——尽管我是很喜欢施尼特凯的这个作品的。虽然它确实是基于马勒的手稿片段写的,结构也比较正经,但其风格实在是和马勒太不一样了。就拿刚刚说的那个视频为例,大概十二分钟之后就是“第二乐章”,个人风格实在是太过明显,12:42-13:00这段真是随便挑三秒钟都听得出来是施尼特凯,那种听起来犯病、致密且富有张力的弦乐,还有不协和的音效,实在是太过明显。后面也是一样,很多地方个人风格实在是明显得让我哭笑不得。

其实不同风格的音乐出现在一首曲子里,我是不那么在意的,不是非常纠结这个,施尼特凯当然也是不那么在意的,但不知道为什么,总觉得如果将其视为“第二乐章”总是不合适的——我还是希望它是施尼特凯基于马勒留下的片段写的自己的钢琴四重奏,而不是他补的马勒的钢琴四重奏。应该像很多录音里一样,把它们算两首曲子。啊…感觉或许很本格的马勒爱好者会直接对我和施尼特凯进行一个追杀。


【1】出自Sikorski近年为作曲家出版的作品列表。

【2】文章标题:

"At first the attempt to remember, and then remembrance itself": A Phenomenological Study of Alfred Schnittke's Piano Quartet

作者:

Harry Lee Ward 

评论(1)
热度(29)
  1. 共1人收藏了此图片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Прокофев | Powered by LOFTER